中新網湘潭11月12日電 題:湘潭經開區:“富而思進”探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記者劉雙雙 鄧霞 通訊員 鐘泉 胡文標
  快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讓中國各地許多農民“上樓”成為市民。世世代代辛勤勞作的農民忽然沒有了可以耕種的土地,可觀的拆遷補償費儘管足以讓他們在城市中安居下來,卻無法適應身份轉變、環境轉變帶來的種種變化。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如果農民不能真正實現身份轉換,新型城鎮化只能是停留於“土地城鎮化”。
  破除陳舊思想觀念,有的放矢地培訓引導,情感教育潛移默化。這是位於湘江之濱的國家級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開展針對徵拆農民的“富而思進”教育模式摸索出的“三步經”,讓洗腳上岸的徵拆農民融入城市,實現真正蛻變。
  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的困局
  創立於2003年的湘潭經開區,昔日是一片荒蕪之地,閉塞、貧窮、落後曾是這裡的代名詞。隨著園區開發建設,被徵拆的當地農民告別了貧窮的宿命,從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居有樓、行有車、游有園,人均存款達到三四十萬元,一躍躋身到全省的富裕行列。
  有時候,驟然暴富帶來的卻並非必然的幸福。因為徵拆,很長一段時間內,開發區的徵拆戶幾乎成了當地“暴發戶”的代名詞。
  十年前的一個晚上,開發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與樂塘、九華等村的黨員、徵拆群眾代表座談。就在大家將徵拆事項交流完畢準備離去時,民樂村70多歲的一位莫姓老人突然聲淚俱下。原來,老人的兒子一慣好吃懶做,聽說即將有幾十萬的徵拆款到手,便立馬借了30萬元的高利貸用於賭博,結果一夜之間輸光甚至債臺高築,眼下家裡幾乎天天都有上門討債的。
  船形山安置區的李紅燕向記者描述,當時一個村裡的人,徵拆後買的車一家比一家的好,甚至不會開車的也要買一輛放在屋裡顯擺。有個拆遷戶,兩個車庫卻買了三臺車,連15歲小孩的車都提前買了。
  湘潭教育學院賓敬教授認為,拆遷補償,一夜暴富,一些群眾面對熟悉鄉土的突然失去、身份的突然改變、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及巨額財富的擁有,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變得衝動和迷失。
  拆遷農民開啟市民新生活
  徵拆之後的“幾家歡樂幾家愁”,引起了湘潭經開區決策層的高度重視。他們深諳,在推進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絕不能忽視了龐大徵拆農民的思想教育及身份轉變等問題。因為,開發建設為的就是帶領這裡的人民脫貧致富,並且要過上持久的幸福生活。
  2011年3月,湘潭九華素質培訓學校正式成立,確定“修身明理、幹事創業”為辦學宗旨,圍繞徵拆群眾進行以提升思想教育和文明素質教育為主的“富而思進”教育工程,計劃用5-10年時間,對全區所有徵拆群眾免費開展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訓,旨在改變徵拆群眾的偏差思想、不良追求和行為陋習,幫助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第一堂課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中開講,聽課者竟然擠滿了整個多媒體教室。傳統道德文化教育是“富而思進”的首期課程。
  “上課之前,他每天至少兩次進出牌館,夫妻間總是扯皮。現在他明白還是要為子女樹立點榜樣,每天回家就跟孫子一起比賽背《三字經》,很少去牌館了。”杉山社區72歲的趙銘金老人談起兒子參加培訓後的變化喜形於色。
  農民徵拆後面臨的就業困難,是培訓學校探索破解的另一個難題。比起簡單的技能傳授,培養他們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如何讓他們掌握與現代職場相適應的安全意識、合作意識、管理意識等,才是就業與創業培訓的關鍵。
  吉利社區42歲的何偉兵如今經營著一家規模一般的婚慶禮儀公司,他的創業點子就受益於首期“富而思進”培訓班。“課間時,一位電視臺的授課老師與我交流,得知我會吹奏樂器,便建議我可以嘗試從事婚慶禮儀行業。”徵拆前只從事過食用菌養殖的何偉兵立即跑到長沙購置了七八千元設備,苦等了一個月後簽下了自己的第一筆生意。此後,生意越做越大。去年,何偉兵又參加了經開區素質培訓學校組織的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培訓,提升了能力,開闊了視野。現在,他正籌划著如何把自己的公司做得更大、更規範。
  “在‘富而思進’培訓班,我學到的是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得到的是專業的創業指導,這比給我們錢更有用。”何偉兵說,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將徵拆致富作為另一個更高的人生起點,開創自己的職場新人生。
  “富而思進”模式折射人本理念
  在湘潭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喻湘看來,經開區的發展目標是要讓區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發展成果,不僅徵拆群眾享受,也要讓農村群眾享受到與城市同質化的資源與待遇。而農民市民化,不是簡單地統計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農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要適應城市的要求。
  “富而思進”培訓則是期望為農民向市民轉化、融入城市破除最關鍵的思想和觀念屏障。
  然而,針對徵拆農民的再教育,沒有教案可以參照,沒有模式可供參考。幾年來,湘潭經開區在如何提升“富而思進”教育質量上不斷進行著有益探索,將課堂不斷延伸:把傳統文化讀本作為必讀課本印製了萬餘套,免費發放;聘請全國道德模範“板凳媽媽”許月華、“愛心爺爺”趙在和等在各社區輪流開展講座;組織退休教師、老黨員、老幹部成立“富而思進義務宣講團”在各社區開展宣講活動。
  四年來,經開區舉辦教育培訓和專題講座38期次,累計培訓徵拆群眾8000餘人次,課程內容涉及8類20餘門課程,自行編印培訓教材7本、宣傳讀物15000餘份,製作教育警示碟片1個、專題宣傳展板20個,組織課題研究4個,“富而思進”宣傳教育覆蓋率達80%以上。
  九華素質培訓學校負責人王忠群說,情感教育永遠是各種教育方式的主流。為了讓“富而思進”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在全區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聯動,他們把目光轉向學生,以逆向思維的方式,通過孩子來“教育”家長。
  今年7月,湘潭經開區在全區中小學校組織開展了“小手拉大手”富而思進親子書信比賽,來自2200餘個家庭的4050組書信作品,讓道德文明、親情交流、學識素養在家庭成員和師生之間成為共同探討的主題。
  現在,九華素質培訓學校正著手以《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拆遷農民市民化教育研究》為題,總結幾年來“富而思進”培訓的情況和經驗。“讓拆遷農民真正改變身份,改變思維定勢,融入城市,需要各部門、全社會高度重視、合力推進,需要良好的輿論環境和長久有效的機制。”王忠群說。
  作為先行先試的一種探索,湘潭經開區“富而思進”培訓模式或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亦不可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諸多做法,或可為各地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提供有益借鑒。  (原標題:湘潭經開區:“富而思進”探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30jazu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