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汪暉委員:保護鄉村建築設計文化 有賴宏觀農村政策調整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肖):“城鎮化”進程中,對鄉村進行大規模工業化改造帶來中國鄉土文明的裂變,一直是近兩年來文化界政協委員高呼警惕的問題。2013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負債整合員田青曾對記者表示,“我們現在所謂的傳統文化,絕大多數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幾乎全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鄉土文化、地域文化,跟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城鎮化意味著和鄉土文化的分離。”。
  2014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多年來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作家馮驥才也在媒體上說過非常悲情的一番話:“城鎮化的過程中,人和自然會疏遠,不要簡單粗暴地認為,讓農民搬進新東森房屋樓有自來水點上電燈用上抽水馬桶就是城鎮化了,城鎮化不是簡單地消滅農村。”近些年,國家文化部加大財政投入,用以保護以鄉村為基礎的各類口頭文學、民間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土地大量閑置,以鄉村社會為土壤的大部分傳統文化失去生存根基,保護效果不盡人意。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暉認為,“保護鄉村文化,根本上有賴農村政策的宏觀調整。”
  2003年,中國的昆曲、古琴被聯合國評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了民間的“國學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投入,投入力度在最近幾年呈幾何級增長,相關的法律出台,相關的政策得到貫徹。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2011年6月1日,《非物質文化遺桃園二手餐飲設備產法》開始實施,截止2010年,中央財政已投入近17億進行非遺保護,2012年以來,廣西、湖南等十餘省份表示,每年將投入600萬至1000萬不等的財政開展非遺保護,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非遺傳承人在相關的政策下,可以拿到每年5000至兩萬元的補貼。
  2012年底,本文記者曾經以《野百合有沒有春天》為題,化療飲食有哪些調查走訪了陝西、湖北的鄉村皮影藝人,瞭解他們的生存狀況和藝術脈絡傳承,調查結果顯示,雖然藝人們有一定數額的補貼,但是由於皮影戲的題材偏陳舊,皮影演出場所相對簡陋,皮影藝術的傳承仍然後繼乏人,就連皮影戲的故鄉陝西華縣,皮影演出依然沒有市場。
  努力去保護而不見效或者見效慢,很多問題不是馮驥才、田青們能決定的。但社會輿論卻並不完全對馮驥才、田青的悲情感同身受。2014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葉小綱就公開表示:“近些年來,復興中國文化,恢復傳統文化思想,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似乎從政府到民間都有了一個共識,是不可辯駁理所應當的,我們的媒體不遺餘力宣傳古代先哲大家的思想,我們在全世界推廣孔子學說,所有這一切,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是值得探討的。”
  在葉小綱看來,“五四”時期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改革,魯迅對舊文化的批判,曹禺對中國戲劇的改革,梅蘭芳對中國傳統京劇的革新,為中國文化註入了新鮮血液,“今天我們很多文化部門藝術家奔走爭取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戲劇為例,政府部門也拿出大量資金來扶持,廣大百姓不是很買賬,年輕人不是很喜歡,絕大多數的社會群體不會將傳統文化當成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費主體,所以要通過這種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的現象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葉小綱的觀點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政協委員的認同,也代表了一部分當今中國社會的文化心態:在沒有釐清傳統文化精華、糟粕的界限前,大規模投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不合適的。但現實的狀況是,和城市白領和企業家階層對國學文化消費的熱衷不同,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學、戲曲卻逐漸在發源地——中國鄉村失去根基。針對這種狀況,記者在2014“兩會”期間,採訪了前《讀書》雜誌主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暉。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30jazu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